12.16 防油滲面層施工工藝標準
12.16.1 基本規定
(1)防油滲面層應采用防油滲混凝土鋪設或采用防油滲涂料涂刷。
(2)防油滲面層設置防油滲隔離層(包括墻、柱連接處的構造)時,應符合設計要求。
(3)防油滲混凝土面層的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防油滲混凝土的配合比應按設計要求的強度等級和抗滲性能通過試驗確定。
(4)防油滲混凝土面層應按廠房柱網分區段澆筑,區段劃分及分區段縫應符合設計要求。
(5)防油滲混凝土面層內不得敷設管線。凡露出面層的電線管、接線盒、預埋套管和地腳螺栓等的處理,以及墻、柱、變形縫、孔洞等連接處泛水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6)防油滲面層采用防油滲涂料時,材料應按設計要求選用,涂層厚度宜為5~7mm。
(7)當防油滲混凝土面層鋪設在水泥類的基層上時,其基層的抗壓強度不得小于1.2MPa;基層表面應粗糙、潔凈、濕潤并不得有積水。鋪設前宜涂刷界面處理劑。
(8)面層施工后,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d;抗壓強度應達到5MPa后,方準上人行走;抗壓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正常使用。
(9)防油滲面層采用防油滲涂料時,基層表面應平整、潔凈,含水率符合施工質量要求。
(10)面層的抹平工作應在水泥初凝前完成,壓光工作應在水泥終凝前完成。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9—2002中表5.1.7的規定。
(11)應遵守9.1.1和9.1.3的相關規定。
12.16.2 施工準備
12.16.2.1 技術準備
(1)編制專項施工方案,詳細明確工藝過程,制定工藝標準。劃定澆筑混凝土地分區段位置,擬定詳細的接縫工藝要求。
(2)防油滲面層下的各層作法應己按設計要求施工并驗收合格。
(3)鋪設前應根據設計要求通過試驗確定配合比。
12.16.2.2 材料要求
(1)水泥:防油滲混凝土面層應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應在32.5級以上。
(2)砂:應選用水洗中砂,潔凈無雜物,其細度模數應為2.3~2.6。
(3)碎石:應采用花崗石或石英石,嚴禁使用松散多孔和吸水率大的石子,粒徑為5~15mm,其最大粒徑不應大于20mm,含泥量不大于1%。
(4)外加劑:防油滲混凝土中摻入的外加劑和防油滲劑應符合產品質量標準。
(5)防油滲涂料:應具有耐油、耐磨、耐火和粘結性能,符合產品質量標準。
12.16.2.3 主要機縣設備
(1)根據施工條件,應合理選用適當的機具設備和輔助用具,以能達到設計要求為基本原則,兼顧進度、經濟要求。
(2)常用機具設備有:混凝土攪拌機、平板振搗器、手推車、計量器、篩子、木耙、鐵鍬、小線、鋼尺、膠皮管、木拍板、刮杠、木抹子、鐵抹子等。
12.16.2.4 作業條件
(1)配合比已經試驗確定。
(2)應已對所覆蓋的隱蔽工程進行驗收且合格,并進行隱檢會簽。
(3)施工前,應做好水平標志,以控制鋪設的高度和厚度,可采用豎尺、拉線、彈線等方法。
(4)對所有作業人員已進行了技術交底,特殊工種必須持證上崗。
(5)作業時的環境如天氣、溫度、濕度等狀況應滿足施工質量可達到標準的要求。
(6)豎向穿過的面的立管已安裝,并裝有套管,管根用防油滲膠泥或環氧樹脂進行處理
(7)頂部已無漏水現象。
(8)基層潔凈,缺陷處理完,并作了隱蔽驗收。
12.16.3 施工工藝
12.16.3.1 工藝流程
檢驗水泥、砂子、石子質量→配合比試驗→技術交底→準備機具設備→找標高→基底處理→滿涂防油滲水泥砂漿結合層→攪拌→鋪設混凝土面層→振搗→撒面找平→壓光→養護→檢查驗收
12.16.3.2 操作工藝
(1)找標高:根據水平標準線和設計厚度,在四周墻、柱上彈出面層的上平標高控制線。
(2)按線拉水平線抹找平墩(60mm×60mm見方,與面層完成面同高,用同種混凝土),間距雙向不大于2m。有坡度要求的房間應按設計坡度要求拉線,抹出坡度墩。
(3)面積較大的房間為保證房間地面平整度,還要做沖筋,以做好的灰餅為標準抹條形沖筋,高度與灰餅同高,形成控制標高的“田”字格,用刮尺刮平,作為混凝土面層厚度控制的標準。
(4)基層處理:把沾在基層上的浮漿、落地灰等用鏨子或鋼絲刷清理掉,再用掃帚將浮土清掃干凈。濕潤后,刷素水泥漿或界面處理劑,隨刷隨鋪設混凝土,避免間隔時間過長風干形成空鼓。
(5)攪拌:
1)混凝土的配合比應根據設計要求通過試驗確定。
2)投料必須嚴格過磅,精確控制配合比。每盤投料順序為石子―>水泥―>砂―>水。應嚴格控制用水量,攪拌要均勻,攪拌時間不少于90s。
3)按照9.1.3.16的規定留制試塊。
(6)鋪設:鋪設前基層表面必須平整、潔凈,并在基底上滿涂防油滲水泥砂漿結合層,將攪拌均勻的混凝土,從房間內退著往外鋪設。
(7)振搗:用鐵鍬鋪混凝土,厚度略高于找平墩,隨即用平板振搗器振搗。厚度超過200mm時,應采用插入式振搗器,其移動距離不大于作用半徑的1.5倍,做到不漏振,確保混凝土密實。振搗以混凝土表面出現泌水現象為宜。
(8)撒面找平:混凝土振搗密實后,以墻柱上的水平控制線和找平墩為標志,檢查平整度,高的鏟掉,凹處補平。撒一層干拌水泥砂(水泥:砂=1:1),用水平刮杠刮平。有坡度要求的,應按設計要求的坡度做。
(9)壓光:
1)當面層灰面吸水后,用木抹子用力搓打、抹平,將干拌水泥砂拌和料與混凝土的漿混合,使面層達到緊密接合。
2)第一遍抹壓:用鐵抹子輕輕抹壓一遍直到出漿為止;
3)第二遍抹壓:當面層砂漿初凝后(上人有腳印但不下陷),用鐵抹子把凹坑、砂眼填實抹平,注意不得漏壓;
4)第三遍抹壓:當面層砂漿終凝前(上人有輕微腳印),用鐵抹子用力抹壓。把所有抹紋壓平壓光,達到面層表面密實光潔。
(10)養護:應在施工完成后24h左右覆蓋和灑水養護,每天不少于2次,嚴禁上人,養護期不得少于7d。
(11)冬季施工時,環境溫度不應低于5℃。如果在低溫下施工時,所摻抗凍劑必須經過試驗室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12.16.4 質量標準
12.16.4.1 主控項目
(1)水泥、砂、石子和外加劑、抗滲劑應符合16.4.2的要求。
(2)防油滲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和抗滲性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且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30;防油滲涂料抗拉粘結強度不應小于0.3MPa。
(3)防油滲混凝土面層與下一層應結合牢固,無空鼓。
(4)防油滲涂料面層與基層應粘結牢固,嚴禁有起皮、開裂、漏涂等缺陷。
(5)檢驗方法:同GB 50209—2002。
12.16.4.2 一般項目
(1)防油滲面層表面的坡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不得有倒泛水和積水現象。
(2)防油滲面層表面不應有裂紋、脫皮、麻面、起砂等現象。
(3)踢腳線與墻面應緊密結合,高度一致,出墻厚度均勻。
(4)防油滲面層表面的允許偏差應符合GB 50209—2002中表5.1.7的規定。
(5)檢驗方法:與GB 50209—2002中表5.1.7的規定相同。
12.16.5 注意事項
12.16.5.1 作業環境
應連續進行,盡快完成。在雨季應有防雨措施,防止造成水灰比控制不準;冬季應有保溫防凍措施,防止受凍;在雨、雪、低溫、強風條件下,在室外或露天不宜進行防油滲面層作業。
12.16.5.2 混凝土不密實
(1)振搗時漏振或振搗不夠;
(2)配合比掌握不準。
12.16.5.3 混凝土表面起砂、起皮
(1)水泥強度等級不夠或水灰比過大抹壓遍數不夠、養護期間過早進行其他工序,使用過早等原因造成起砂;
(2)混凝土鋪設后,在抹壓過程中撒干水泥面(而不是標準要求的水泥砂拌和料),未與混凝土很好地結合,造成起皮現象。
12.16.5.4 面層空鼓、有裂縫
(1)墊層未清理干凈,未能灑水濕潤透,影響面層與墊層的粘結力,造成空鼓;
(2)混凝土塌落度過大,振搗后面層水分過多,撒干拌合料后終凝前尚未完成抹壓工序,造成面層結構不緊密易開裂。
12.16.5.5 不合格
有滲油現象為不合格。
凡檢驗不合格的部位,均應返工糾正,并制定糾正措施,防止再次發生。
12.16.6 成品保護
(1)施工時應注意對定位定高的標準桿、尺、線的保護,不得觸動、移位。
(2)對所覆蓋的隱蔽工程要有可靠保護措施,不得因澆筑混凝土造成漏水、堵塞、破壞或降低等級。
(3)混凝土墊層完工后在養護過程中應進行遮蓋和攔擋,避免受侵害。
12.16.7 安全環境保護措施
(1)攪拌機開機前應檢查各部件并確認良好,滾筒內無異物,周圍無障礙,啟動試轉正常后方可進行工作。
(2)攪拌機進料斗升起時;嚴禁任何人在料斗下通過或停留。工作完畢應將料斗固定好。小型砂漿攪拌機進料口應設牢固的防護裝置. 運轉時,嚴禁將工具伸進滾筒內。
(3)在現場檢修時應固定好料斗,切斷電源。人員進入滾筒時,外面應有人監護。 運轉中遇突然停電,應將電源開關拉開。在完工或因故停工時,必須將滾筒內的余料取出,并用水清洗干凈。
(4)電動震動器應用絕緣良好的四芯橡皮軟線并應接地良好,開關及插頭應完整、良好。嚴禁直接將電線插入插座。搬移震動器或暫停工作時應將電源切斷。
(5)在運輸、堆放、攪拌、施工過程中應注意避免揚塵、遺撒、沾帶等現象,應采取遮蓋、封閉、灑水、沖洗等必要措施。
12.16.8 質量記錄
(1)材質合格證明文件及檢測報告。
(2)配合比及抗滲指標通知單。
(3)混凝土試塊強度試驗記錄及抗滲性能檢測記錄、混凝土質量評定表。
(4)混凝土面層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評定記錄。
(5)基層及隔離層的隱蔽工程驗收記錄。
(6)有害物質限量的檢測記錄。